最近,出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,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其一,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新一轮军援已经源源不断启程,但俄罗斯似乎并没有采取行动去轰炸这些运输线。
其二,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透露,普京曾经明确且坚决地否决了轰炸基辅决策中心的提议。
展开剩余82%这并不是因为俄军手软或实力不足。毕竟,俄罗斯掌握着“榛树”这类高超音速导弹,速度高达五倍音速,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,要摧毁基辅的某栋大楼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。那为何俄军突然“刹车”,放弃眼前的目标?他们究竟在担心什么?
首当其冲的限制因素是经济成本。说到底,这场冲突逐渐演变成俄罗斯难以负担的消耗战。
以美国最新宣布的军援为例:8月28日,美方表示将在六周内交付给乌克兰3350枚增程攻击弹药。这类武器射程可达450公里,弹头重达226公斤,覆盖范围几乎囊括整个乌东战场,足以威胁俄军后方。更关键的是,它的单价大约30万美元,只相当于“战斧”导弹的七分之一。为了降低成本,生产方甚至采用廉价芯片和普通发动机。总价值8.25亿美元的军援,却由丹麦、挪威、荷兰等欧洲国家出资,美国本土几乎不花钱。这样,美国既能削弱俄罗斯,又能让军工企业大赚一笔。
相比之下,俄罗斯若要拦截这些弹药,就得动用高价的精确制导导弹。用一枚价值不菲的武器去对付成本只是零头的弹药,或者冒险去炸一列可能空无一物的货运列车,无论从经济账还是消耗战的角度看,都是亏损。更糟糕的是,在西方制裁之下,俄罗斯军工体系缺乏关键芯片和原材料,产能远远追不上前线的消耗。这迫使俄军不得不将有限的高精尖武器省下来,优先打击前线真正关键的目标。
其次,是外交风险。军援如何进入乌克兰?渠道可谓多种多样:经波兰、匈牙利等国的陆路运输,直接空运,甚至通过海运。要在途中拦截几乎不可能。若俄军导弹飞入北约国家境内炸毁仓库或车队,那便等同于对北约宣战。而在公海上攻击挂着美国或盟国旗帜的运输船,更可能触发北约的集体防御机制,后果不堪设想。俄军曾在冲突初期尝试过轰炸利沃夫火车站,想切断补给线,结果收效甚微,反而因攻击“民用设施”遭到国际谴责,外交上陷入被动。此后,类似行动逐渐停歇。如今,克里姆林宫刻意强调自己“只打军事目标”,这是对外宣传,也是现实中的自我约束,避免让俄罗斯彻底孤立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内部正在推动和谈。此时若俄罗斯贸然轰炸基辅或攻击盟国船只,无疑会激怒美方,导致外交渠道彻底崩溃。
最后,也是最致命的考量:政治后果。普京为何坚决反对“斩首”泽连斯基?并非做不到,而是深知后果更糟。乌克兰高层早已转移到地下掩体办公,即便炸毁总统府,也只能起到象征作用。而一旦行动,不仅会激起全乌克兰的民族情绪,还必然引发无人机对莫斯科的报复,局势全面失控。更关键的是,就算成功除掉泽连斯基,乌克兰很快会选出继任者。扎卢日内、布达诺夫、波罗申科等人无一不是强硬鹰派,甚至比泽连斯基更激进。与其面对一个未知的“战争狂人”,还不如保留一个“可预期的对手”,至少未来的谈判桌上还有一线希望。若亲手斩断这条政治途径,只会让俄罗斯彻底失去和平解决的可能性。
由此可见,俄罗斯的战略克制并非出于无力,而是对经济、外交与政治三重约束的深思熟虑。军事优势固然重要,但能否撑住经济,能否避免外交孤立,能否准确预判政治后果,同样决定战争的走向。俄罗斯的“刹车”,看似退缩,实则是为了避免全面战争、经济崩溃甚至核风险而做出的理性选择。这是一种在力量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权衡。
战争的逻辑,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复杂、更冰冷。面对这样的局势,你又会如何解读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