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抗争史中,中风始终是悬在健康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,中风每年夺走约600万人的生命,而缺血性中风更是占据了全部中风病例的80%以上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近日,一项来自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与辽宁中医药大学的突破性研究,为中风康复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曙光:传承千年的针灸疗法,竟能调动体内神秘的“细胞信使”——外泌体,为受损的大脑开辟修复之路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研究聚焦于“通督调神针法”,这一疗法植根于中医经络理论,融合现代神经科学精髓。其核心在于“通督”与“调神”:通过针刺督脉及相关穴位,疏通督脉气血,调和元神功能,进而调节神经系统、平衡气血,达到疗愈目的。
展开剩余66%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为了严谨验证通督调神针法的疗效及其深层机制,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周密的大鼠实验模型。他们选取了40只健康的雄性 SD 大鼠,随机分为假手术组(仅暴露血管,不造成阻塞)和手术组。手术组采用国际公认的改良线栓法,精细构建了“大脑中动脉闭塞/再通”(MCAO/R)模型,高度模拟了人类缺血性中风发生(血管阻塞2小时)及临床溶栓或血管自发再通后(再灌注)的病理状态。通过 Longa 5 级神经功能评分筛选出成功造模的大鼠后,手术组被进一步分为仅承受损伤的模型组和接受针灸干预的电针组。
电针组大鼠接受为期7天、每天15分钟的“通督调神针法”治疗,取穴精准定位三个核心穴位:
电针组选取 “百会”“印堂”“足三里” 三个穴位进行干预。“百会” 位于头顶正中,与脑府紧密相连,有调节脑功能的作用;“印堂” 在两眉之间,能醒神安神;“足三里” 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,可促进气血运行。电针治疗连续进行7天,每天15分钟。
实验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多层次证据链:
01
神经功能与步态的显著改善
与模型组相比,电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,这意味着它们的肢体功能障碍得到了明显缓解。
在步态分析中,电针组大鼠的爪力明显增强,从 3D 视图看,其爪力分布更均匀,等高线呈环状闭合,接近正常大鼠的状态;彩色爪印痕迹也更清晰完整,站立时间缩短,步循环时间、占空比、身体速度和最大强度等指标均有显著提升,表明其运动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得到了改善。
02
脑组织形态与细胞凋亡的调控
通过苏木素 — 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发现,模型组大鼠的海马区出现水肿,细胞间隙增大,而电针组的海马形态结构紊乱状态明显改善,细胞排列更整齐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这项由中国学者主导的研究,为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及其后遗症(尤其是再灌注损伤这一棘手难题)提 供了坚实、前沿的现代生物学基础,使千年古法在科学的聚光灯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。
发布于:上海市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